NEWS全媒體采訪與寫作

新聞與宣傳工作者的工具、影視制作者的私人家教、新聞教育者的參考書、文化傳播研究者的課題素材、文案策劃者的助手、寫作愛好者的后花園、攝影愛好者的移動課堂、新聞學子的專業圣經。

十年評論生涯積累的是講理耐心

來源:青年記者。||微信上曾盛傳一篇《中國100名意見領袖名單大全及簡要評點》的文章,作者按自己的偏好列出自己所認為的百名意見領袖并作了點評,名單包括左、中、右和其他立場的輿論活躍人物。本人榮幸忝列其中,對我的點評是:他恐怕是100人中最年輕的,從學生時代開始寫政論和時評,及至今天,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掀起一個輿論熱潮,他一定是年輕人的偶像。

這個評價中多有溢美之辭,實不敢當。不過卻也說出了一個“事實”:我在中青報發表的評論常能引發業界、學界和輿論界的討論。我自認評論寫得并不好,但我對中國問題有著一定的評論敏感,評論所涉及的話題和觀點常能成為討論的熱點。比如《當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中國沒有鷹派,只有咬自家人的鳥派》、《談論韓寒是一件危險的事》、《中國應如何深層“去周永康化”》、《2013年度人物我選“中紀委”》等評論都成為公共話題。

有人喜歡我的表達并認同我的觀點,給了我很多美譽;也有人很不認同我的觀點,正如我的微博和評論下的跟帖留言十分多元一樣。我身上被貼了很多標簽,有“公知”、“五毛”、“漢奸”、“憤青”、“體制婊”、“精分”等等,還上過某些極端網友排的“漢奸榜”。我很反感站隊,我不左不右拒絕站隊,只依據事實說是非作判斷。有人說我身在體制內,難免會為體制辯護,我并不認為體制內外有一道難以逾越的墻,無論站在什么位置,都得講理,而且這個理得是一個理,事實只有一個,邏輯是共通的講理原則,并非體制內講這個理,而體制外是另外一套理。

時間過得真快,我在中國青年報已經寫了十年評論了,梳理這十年在海運倉2號的積累新聞評論怎么寫,我覺得對我職業生涯最寶貴的是積累了講理耐心。

評論不是掄道德大棒

我到中青報寫的第一篇“上了頭條”并引發很大輿論影響的評論,應該是那篇《我們看著日本 世界看著我們》。評論所產生的輿論沖擊,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家大報評論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同時也體驗到了評論涉日話題的危險,感受到了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真不敢當評論員。

2004年,中國舉辦了當年的亞洲杯足球賽。由于歷史的恩怨,中日足球隊的比賽總彌漫著一股很不友好的火藥味。決賽是中日對抗,網友的帖子一個比一個激烈,球迷的躁動通過網絡論壇迅速地傳播和膨脹。甚至外交部都介入了,表態稱“中方期待著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非常文明地欣賞到一場精彩比賽”。

剛進入中青報沒幾天的我接受了一個寫作任務,引導中國球迷理性觀賽,不要在球場上發泄仇恨。中青報以能最大限度地給年輕人創造機會而在媒體界聞名,只要你有能力,能夠抓住機會,總能脫穎而出。我在中青報工作十年,七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很多都是前輩對后輩的提攜,把推薦的機會盡可能地讓給年輕人,讓年輕人在業界去“掙名氣”。

怎么寫這樣的評論呢?領導并沒有給我什么條條框框,而是讓我自由發揮。雖然剛到中青報不久,但對中青報的氣質和文化還是比較了解的。絕不能像某些黨報機關報那樣,寫成一篇充滿說教和灌輸意味的文章。其他媒體寫成官樣說教文章,公眾不會當回事,因為公眾不細看,但如果中青報寫成那樣,就肯定被罵得體無完膚了(因為讀者對中青報有期待,覺得跟那些官派十足的媒體不一樣)。每逢大事,媒體有與人民日報對版的傳統,著名報人、剛退休不久的中青報前總編輯陳小川有一句很牛氣的名言:“我們也要與他們對版,但對版絕不是為了一樣,而是為了不一樣。”中青報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年輕人的報紙就要敢于不一樣。

很多官媒肯定會對球迷說教一番,站在道德高地用那些大道理去做“輿論引導”。我知道這樣的評論肯定會引發抵觸,捫心自問:說服不了自己,何以說服得了別人?我后來的立意是:我們看著日本,世界看著我們。回避了講“文明觀球”之類大道理,而是讓球迷在更大的視野中看待自身的行為對國家形象可能帶來的傷害。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可以不尊重日本人的感受,但我們能夠不在乎自己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嗎?我們是東道主,邀請客人來踢球,卻在球場上噓請來的客人,會嚴重影響中國人的大國國民形象。

因為角度的新穎和說理的誠懇,這篇評論發表后立刻成為熱議的焦點,很多網站都放到了頭條的位置。第一次“上頭條”,體會到了中青報的影響力。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網站看重這篇評論,并非寫得多好,而是這篇文章是發在中青報頭版,意味不一般。后來中青報副總編輯毛浩訪日時,很多日本媒體同行竟然都說看過這篇評論,并表達了對中青報在中日問題上這分理性的敬意。

論證的耐心

給學生講新聞評論的時候,我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把自己的評論降低到網絡跟帖的層次。網絡跟帖很多都是情緒,即使有觀點,也沒有論證,所以是“不講理”的代名詞。對于時事評論,想到一個論點并不難,難的是你能不能去論證它,論點的說服力依賴于論證的有效性。很多評論都染上了一種霸道的強迫癥,帶著一種真理在握、毋庸置疑的口吻強迫別人接受。沒有論證的耐心,急于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沒有傾聽不同觀點的心理準備,沒有一種“假如別人更有理就會接受別人觀點”的準備。有些人常抱怨公眾不講理,自己講的理為什么別人就聽不進去。其實沒有說服不了的公眾,關鍵是你沒有論證和說服的耐心,只有缺乏說服力的論證。

去年我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防范和克制我們的災難情緒》,就是通過有力的論證,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浙江余姚發生水災,全城被淹,公眾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為政府預警不力、救災不力、善后不力。甚至發生了圍攻市府、遷怒媒體等群體性事件。這種語境下,我知道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新聞評論怎么寫,空洞的“讓市民冷靜”的呼吁起不到作用,只會激起抵觸。

我通過講一個故事,讓情緒化的公眾看到了自己陷于情緒中所帶來的誤判。浙江余姚發生水災,有網友爆料稱:余姚一鎮某領導下鄉視察水災,穿的是高檔皮鞋,還讓年近六旬的村支書背其過水,有圖有真相。這張照片立刻在輿論中炸開了鍋,可后來的調查顯示,這名干部根本沒穿什么高檔皮鞋,也不是耍官威“騎”在村民身上,而與村支書是從小在一個村子里長大的,兩人關系很好,純粹是開玩笑。

這個新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論據,讓狂躁的網友看到了自己的問題。那張公眾誤讀的照片其實有很多破綻,所有的“事實”都是網友想象出來的。當然,這個新聞故事雖然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只是一個“孤證”。有次我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一起參加一個評獎,史教授批評很多學生論文:“手持孤證,包打天下。一個孤證就能洋洋灑灑寫一篇論文。”其實時評毛病也是一樣,孤證成文無視反例。為避免孤證,我又舉了雅安地震中幾個被誤讀的案例來強化文章論證的效力。

我在評論中還提出了一個概念:災難情緒。評論之所以能提起議題,很多時候在于能提出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用這個能讓人會心點頭的新概念去揭示新現象或新問題。我的定義是:災難來臨時輿論會彌漫一種與平日不一樣的“災難情緒”,這種“災難情緒”會驅使民眾用放大鏡和“找茬”心態去解讀官員的一言一行,官員言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強烈的反彈。災難輿論場中的人們心態比平常要敏感和脆弱很多新聞評論怎么寫,容易被激怒和點燃,也容易發酵成集體的不滿,將對災難的不安和傷痛都轉移和發泄到一個假想的“稻草人”身上。

論證的耐心表現在,不是簡單地批評那種非理性情緒,而是發現支持情緒背后的社會問題和大眾自身沒有覺察到的病癥,從而產生說服效果。據后來當地政府部門稱,這篇評論對引導民眾的災難情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扭轉輿情起到了正面作用。

評論要有“同情的理解”

很多人對評論的理解就是“批評”,對評論員的印象就是“啥事都評啥事都批評”。甚至有人調侃說,要想成為評論員,心理要足夠陰暗,這種陰暗能使其從任何事情中挑出毛病。

將評論簡單化為“批判”,當然是很膚淺的。這種膚淺的認知,來自人們對一些評論的印象,人們厭煩了那種“見啥罵啥”的惡劣文風。一些評論作者見啥罵啥,以罵塑造斗士和批判的姿態,可很少捫心自問一下罵得對嗎?罵得符合邏輯嗎?

雖然我覺得時事評論在社會分工和文體定位中確實是一種批判的文體,歌功頌德的工作有太多的人在做,時評就是要挑刺,但批判不等于亂罵,需要有批判的耐心。我一向覺得,批判是很容易做的事,張口就來,難的是,批判要以邏輯和論證贏得別人的認同。如果一種批評甚至能讓被批評對象心服口服,就能充分體現論證的力量。

前年,有網友微博爆料稱湖北來鳳縣一高中為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立塑像,塑像下有長長的碑文。此事引來網友吐槽,很多人批評這是一場滑稽的鬧劇。我寫評論有個習慣,不僅看記者寫的報道,還會通過信息搜索看看相關背景資料,避免被記者和網絡牽著鼻子走。我查了一下來鳳縣,發現湖北省扶貧辦對這個地方的介紹是:來鳳縣屬國家重點貧困縣之一,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40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4%,大部分地區靠天收,大部分鄉鎮處在山大溝深的邊遠山區。當一個評論員了解到這個背景后,就不會帶著強烈的優越感那么肆意地嘲諷當地為考上清華大學的狀元立塑像這種看似瘋狂的行為了。

我舉這樣一個案例來說明我們需要“同情的理解”,需要嘗試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記者在中國一個貧困山區采訪時,看到孩子的母親給孩子泡方便面,記者對那個母親說,以后盡量讓孩子少吃這些油炸的速食垃圾食品。孩子的母親說:“沒關系,不經常吃。但是每年都會給孩子煮一次,因為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其實我們根本舍不得吃。”

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批評,是太容易做到的事,但理解需要能力,評論員不能失去這種“同情的理解”的能力。理解并不是為了妥協,不是讓批評虛無化,降低批評的力度,而是讓批評建立在一個有人情味的基礎上,沒有情懷的批判只會毀壞人心和激發對抗的冷漠。我與不少被我批評過的對象最后都成了好朋友,他們覺得我的評論不是那些胡說八道、為罵而罵的惡評,而是說到了真正的痛處,觸及了實際問題,他們愿意接受批評。其實,很多官員和地方政府并不排斥批評,他們怕的不是批評,怕的是那些不了解情況就亂下判斷的瞎評亂評,這些瞎評往往在網上還有很高的人氣,讓他們頭疼。

對社會細微變化的洞察

當評論員的時間長了,評論寫多了,會成為“時評油子”,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判斷會形成很多套路和教條。一看到某個事件,就會條件反射般地想到某個論點。這種套路迎合著評論員的惰性,無需多少思考就能得出一個論點,方便實用,卻毫無營養可言,也有不少弊端:一,對知識生產不負責任,對自己是一種重復,不用動腦子;二,對讀者不負責任,毫無附加值的觀點既浪費版面又浪費讀者時間;三,對社會不負責任,快餐式的觀點淹沒對深層次問題的洞察。

所以我一直提倡,在動筆寫評論之前,要學會否定那些快速涌現在自己腦海里的觀點(這種“第一反應”往往都是迎合你思考惰性的教條,每個人也都能想到),學會在別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進一步去思考。這樣才能突破表層,深掘背后深層次的現象和問題。對讀者來講,最容易的事是放棄閱讀,如果評論缺乏一定的附加值,很難留住讀者。

我寫過一篇評論,題目叫《從醫生、記者到公知——傳統精英職業在中國的下流化》,從碎片化的社會熱點中看到了一種耐人尋味的社會現象,將個案上升為普遍問題。每個人都能看到的社會熱點是:醫生在當下中國社會中被“妖魔化”了,醫患沖突不斷,醫務工作者的形象很糟。如果停留于分析醫生形象為何被妖魔化的層面,格局就很小,也很容易走進套路。深入分析后我發現,不僅僅是醫生這種職業被貶低,過去那些有著神圣光環的精英職業群體,在今天都面臨著巨大的形象、聲譽和“下流化”的危機,被拖進了一個受到大眾排斥和仇恨的輿論漩渦中,典型如醫生、教師、校長、記者、專家和公共知識分子。這些職業在過去的評價都很高,受人尊崇,但今天甚至都成為罵人的稱呼了:“你們全家都是校長。”

從“個案”到“現象”的認知,就需要發掘和分析的耐心。我分析了這幾個原因:一,現代化祛魅,世俗化讓傳統賦予這些職業的神圣光環被無情剝離;二,消費社會使顧客成為上帝;三,公眾對這些職業從業者期望太高,相對墮落感最強烈;四,網絡使權力資本發生轉移,大眾成功實現對精英的逆襲。

評論員需要對社會現象有敏銳的洞察力,從別人察覺不到的靜態和正常中看到微妙的變化,從別人的習以為常中敏銳地看到問題。社會的很多變化常常是很細微的量變,評論員要能用自己的觸覺捕捉到變化后質變的前奏。評論員提供的產品不是用道德演講去迎合民粹民憤,而是提供對社會變化和變革的洞察與認知。比如,我寫的評論《慎說“腐敗只是個別”是倒逼出的清醒》,就是觀察到官方以往經常說“腐敗只是個別現象,多數官員都是好人”,但現在很少這么說了。我寫的評論《“反腐規律”的失效與法治的勝利》,就是覺察到輿論過去總結出的很多反腐敗規律,如“刑不上常委”、“名字出現在黨報上就很安全”、“退休了就安全了”等等,在高壓反腐的今天都失效了。

寫了十年評論,我基本堅持每天一篇,以后還會繼續寫下去。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有種擔心“會寫空”的焦慮,陷入楊絳先生所批評的“讀書太少卻想得太多”的陷阱中,所以一直堅持讀書,堅持做一定的研究工作。如今我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評論寫作的研究和大學課堂的評論教學中,已經連續三年在北京大學給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大三學生講授新聞評論,在數十所大學做過講座。一條腿跨入學界,一方面是梳理自己的思考,探求評論寫作的規律,在研究評論中提升自我;一方面是想將自己在業界的思考與年輕人分享,激起他們關注社會和積極表達的熱情。

在北大的課堂上,我一直調動學生的寫作沖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讓人高興的是,剛剛過去的那個學期帶過的那個班,20多個學生,光在中央級媒體上就發表了30多篇評論。山東的魯中晨報還為學生們開了個叫“校園來信”的專欄,成為學生們表達的園地,好幾個學生也在上了評論課后養成了評論表達的習慣。我在評論課上會弱化評論寫作技巧的講授,更多的是鼓勵分析問題的不同視角,引導學生們突破固有思維而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這不僅是思維訓練,也是培養講理的耐心。我最近在一所大學講座的題目是:快得窒息的時代讓思考慢下來。

是的,在很多事情上我們已經失去了慢的能力。評論和講理,尤其需要耐心,需要慢下來。

曹林,中國青年報編委,社評部主任,首席評論員。

版權聲明

?版權和免責說明:本公號每篇轉載文章都將注明作者、來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所有者在后臺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我們對文中觀點表示中立,不能保證文章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對文章觀點負責。

新聞評論怎么寫_新聞評論寫作技巧及模板_新聞寫評論150字

來源:【本文原載于青年記者】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